心脾不足 气血两亏,中医调理效果好
气血两虚的常见病因有失血过多、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脾胃虚弱等,易引起头晕、皮肤粗糙干燥、失眠、多梦、心悸、心烦意乱。中医治疗效果会很好。
(1) 健脾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的源头。如果饮食有规律,脾胃功能正常,血液就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补血首先要健脾胃,脾胃强生化的源头是无穷的。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2) 益气养血
精气是血液的物质基础,气是促使精气转化为血液的动力。清代李钟子在《义宗必读》一书中说:“需要气血,补气为先;阴阳同时需要,养阳高于养阴《温病辨》中说:“善治血者不求见血,而求无形之气。”《经岳全书》中说:“有形之血难长,无形之气必强。”在临床用药中,按“气能生血”,常与补气产品一起用于补血药中。常用方剂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益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含补血药,如当归、白芍、阿胶、地黄等。
(3) 补肾活血
肾是先天性心脏病的起源,主要储存精气。精髓包括五脏的先天精髓和后天精髓。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时,肾的命门是元气之源,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因此,中医有“肾生血”之说。临床上,在治疗血虚时,要补肾填精,精气充足,血旺。常用方剂有土司饮、二仙丹等,常用补肾药有鹿茸、鹿茸胶、阿胶、龟甲胶、巴戟天、锁阳、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何首乌、地黄、枸杞子、紫河车等,等。
(4) 化瘀生血
无论是脾胃之血,还是精血,都必须通过经络和髓道释放和传递,并循环到全身。血液的本质是天生的,后天就会被培养出来。水谷精气和五脏六腑精气也通过经络输送,汇于冲脉血海,与肾大络相会,补肾益髓。如果气血瘀阻,经络不通,会造成骨髓虚乏,导致血液生化无故。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活血化瘀药有当归、川芎、丹参、三七、丹皮、香附等。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学养生前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