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症状竟如此之多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一种常见病。茎、叶、花和荚果都会受到损伤,其中茎的损伤最为严重。感染该病的茎最初出现浅棕色水样斑点,然后发展成一个长的环状斑点,边缘呈棕色。湿度较高时,菌丝被白色棉絮状菌丝覆盖,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骨髓腐烂成空腔,内生大量黑鼠粪便菌核。
1、 症状
在我国,冬春油菜在两个种植区都有发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冬油菜受害严重。该病可发生在整个生育期,尤其是在结实期。茎、叶、花和荚果都受到了损伤,其中茎的损伤最大。感染该病的茎最初出现浅棕色水样斑点,然后发展成一个长的环状斑点,边缘呈棕色。湿度较高时,菌丝被白色棉絮状菌丝覆盖,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骨髓腐烂成空腔,内生大量黑鼠粪便菌核。病茎表皮开裂后,暴露出亚麻状纤维,茎易折断,病部以上枝条萎蔫死亡。侵染初期叶片表现为不规则浸水,然后形成近圆形到不规则的病斑。病灶中心呈黄褐色,周边呈深青色,周边呈淡黄色。病灶上有明显的时间轮纹。湿度较高时,菌丝生长呈白色羊毛状,侵染叶片易穿孔。花瓣一开始被水浸泡,渐渐变白,然后腐烂。病荚开始出现水渍褐斑,然后变灰白色,种子干瘪、薄而无光泽。
2、 疾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通过菌核在土壤中混合或附着在采种植物和种子上越冬或越夏。在我国南方冬播油菜区,10~12月有少数菌核萌发,使油菜幼苗发病。多数菌核在第二年3~4月萌发,产生抗坏血酸盘。在中国北方,油菜从三月到五月发芽。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孢子中弹出,通过空气传播,感染衰老的叶片和花瓣,生长菌丝体,引起寄主组织腐烂变色。病原菌从叶片延伸到叶柄,然后侵入茎。它也可以通过疾病和健康组织的接触或粘附而反复感染。在生长后期,菌核形成为越冬或越冬。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0~30℃℃, 最适温度为20℃℃, 最佳相对湿度在85%以上。
菌核可在5-20岁萌发℃ 土壤含水量较高℃ 是最好的。在湿土中可存活1年,在干土中可存活3年。子囊孢子可在0-35℃萌发℃, 但最适温度为5-10℃℃, 发芽需要48小时。在生产中,油菜菌核数量较多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开花期的降雨量。如果十天内降雨量超过50毫米,疾病就很严重。如果降雨量小于30毫米,则病情较轻。如果降雨量小于10毫米,疾病就很难发生。此外,连作地或施用腐熟有机肥不足、播种过密、过量施用氮肥等都易发生病害。地势低洼,排水或保水性差,植物倒伏,早春寒流入侵频繁或冻害严重。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学养生前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