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三焦指哪些部位-
我们都知道,中西医不同,即使对于同一种疾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但是,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无疑有其独特的一面,在治疗一些疑难疾病时,也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中医里,治疗包括针灸和按摩,都是以穴位为基础的。那么三焦在中医中的地位是什么呢?
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关于“交”字的含义,不同世代的中医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焦”字是人体内部器官,是有形之物;有人认为“焦”字由火变为无形之气,能变水变谷;有人认为“焦”字为“巧”字,是指身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三焦是中医脏腑理论中的一个特殊名词。六腑之一。它位于人体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内腔,包括胸腹部。身体的其他器官都在这里。上焦、中蛟、下蛟的总称。主体分为三个位置。膈上脏腑为上焦,包括心、肺;膈下至脐的脏腑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脐下脏腑为下焦,包括肾、肠、结肠和膀胱。
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一直是一场“名不见经传”与“名有形”之争。就连有形理论界也没有就三焦的本质达成共识。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一致。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是分布于胸腹部的大腑器官。但由于三焦比较大,没有配套,故称之为“古赋”。正如张静月常说的:“三焦必有一腑,涵盖五脏六腑,并驱除外壳。它包罗万象,有一腔大腑”(雷静、臧祥雷)。
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问题,三焦的形状可以进一步讨论。然而,这个问题对内脏意象理论本身并不重要。由于五脏、六腑的定义不同于人体解剖学中对内脏的定义,它不仅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而且是在生理和病理条件相联系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医的作用体系。
一般情况下,膈上半部为上焦,包括心、肺、头、面;中焦在膈下至肚脐,包括脾、胃,下焦从脐至丹阴,包括肾、结肠、膀胱光。肝应按其位置分为中焦,但因其与肾关系密切,故应将肝、肾归入下焦。实际上,三焦的功能是五脏六腑的整体。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学养生前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